电信网络诈骗是当前危害公众财产安全的主要犯罪形式之一,其手段不断翻新且隐蔽性极强。结合公安部、国家反诈中心及权威媒体发布的最新信息,以下从诈骗类型、防范要点、应对措施及法律依据等方面进行系统梳理:
一、常见电信网络诈骗类型及典型案例
1. 刷单返利类诈骗
手法:以“兼职刷单”“高额返利”为诱饵,诱导受害人通过虚假平台完成任务,初期小额返利获取信任后,以“连单”“卡单”等借口要求追加资金,最终卷款消失。
案例:江苏徐州男子曹某因刷单被骗42万元,诈骗分子以“操作失误”为由拒绝提现。
2. 虚假投资理财类诈骗
手法:冒充“投资导师”或通过婚恋交友获取信任,诱导下载虚假APP投资股票、虚拟货币等,前期小额返利后以“系统故障”等理由禁止提现。
案例:安徽阜阳女子张某因“外汇投资”被骗140万元,平台以“违规操作”为由要求缴纳罚金。
3. 冒充公检法及政府机关类诈骗
手法:伪造通缉令、逮捕证等文件,谎称受害人涉嫌洗钱或犯罪,要求转账至“安全账户”或共享屏幕操作账户。
案例:江苏无锡女子杜某因“涉嫌洗钱”被骗,诈骗分子通过屏幕共享窃取银行信息。
4. 虚假贷款类诈骗
手法:以“低息贷款”“快速到账”吸引受害人,诱导下载虚假APP并缴纳“手续费”“保证金”。
案例:江苏无锡男子王某因“解冻费”被骗6万余元,贷款始终无法提现。
5. AI换脸拟声类诈骗
手法: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伪造亲友、领导或权威人士的语音、视频,诱导转账或提供敏感信息。
二、核心防范要点
1. “三不一多”原则
未知链接不点击:警惕短信、社交平台中的钓鱼链接,如积分兑换、退款理赔等。
陌生来电不轻信:冒充公检法、客服等身份的电话需通过官方渠道核实。
个人信息不透露:不向他人提供银行卡密码、验证码、身份证号等敏感信息。
转账汇款多核实:大额转账前需与对方当面或通过其他渠道确认。
2. 重点风险规避
拒绝共享屏幕:任何要求开启屏幕共享的行为均属高风险,可能泄露账户信息。
警惕“高收益”陷阱:对“稳赚不赔”“内部消息”等说辞保持警惕,选择正规金融机构投资。
保护个人信息:避免在非必要场景下扫描二维码、连接公共WiFi,防止信息泄露。
3. 技术防护措施
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,开启来电预警和短信过滤功能。 为银行卡设置复杂密码,避免与其他平台密码重复。
三、遭遇诈骗后的应急处理
1. 立即止损
拨打银行客服冻结账户(如建行95533),防止资金进一步损失。
通过手机银行“风险举报”功能上报诈骗信息。
2. 保留证据并报警
保存聊天记录、转账截图、通话录音等证据,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。
通过“12339”国家安全举报平台或“国家反诈中心”APP提交线索。
四、法律与政策依据
1. 《反电信网络诈骗法》明确要求金融机构、互联网企业落实实名制,对涉案账户采取冻结措施,并规定个人不得出租、出售银行卡或手机卡。
2. 公民责任:发现诈骗线索需主动举报,配合公安机关调查。因协助反诈工作导致损失的,可申请补偿或抚恤。
电信网络诈骗本质是利用信息差和心理弱点实施的犯罪,防范需从个人信息保护、风险意识提升和技术手段应用三方面入手。公众应牢记“不贪、不急、多验证”原则,共同构建“全民反诈”屏障。